120.第118章 抵达嘉陵厂 (第2/7页)
备和工艺也不够好,可一时半会解决不了,国家刚改革开放,以前的那批老专家一部分被请回去负责更重要的项目了,还有一部分还在等着处理遗留问题。
新培养的大学生还没毕业,就算毕业,也不可能有那个能力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厂领导一边寄希望于本厂的工程师逐个解决问题,同时也搭上了去日本考察的代表团。
在日本,他们参观了本田的生产线,并提出了合作请求。
此时两国关系因为苏联而变得紧密很多,而且日本此时正在谋求产业升级,对于制造摩托车已经不大看得上了,所以很顺利的达成了合作。
80年底,来自本田的技术和设备落户嘉陵厂,然后厂内的研究团队很快就掌握到技术要点,然后一边用日本的设备生产,一边找其他工厂仿照设备或者帮忙生产零配件用于快速扩大产能。
合作的工厂有浦陵机器厂,华伟电子设备厂,红山制造厂,南川农机厂等。
所以到了1981年,产能迅速扩大,总共生产出来了5万辆摩托车。
虽然扩大了20倍的产能,可是面对国内巨大的市场,这5万辆摩托车投放后连水花都没冒,被各地来的倒爷抢购一空。
所以嘉陵厂今年一直在想方设法扩大产能,可是一些有生产组装摩托车能力的军工厂或者地方的机械工厂看到摩托车市场和利润这么好,对于嘉陵厂提出的合作要求就没那么积极了,因为他们打算自己组织生产。
其实摩托车的生产技术不是很复杂,主要的难点就在发动机和变速箱,而变速箱对于一些军工厂而言也不是很难,最多就是造出来的性能差点,使用年限短一点。
发动机相对来说就比较难了,特别是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发动机,对国内的大部分工厂来说都很麻烦。
因为单独生产几台或者几十台,靠着厂里宝贝的高精度设备和人工,还是可以造出来的,但是要大批量的制造,需要的生产模式就变得不一样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