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友好”交流 (第3/4页)

比方:“您想,如果您多请一两个人,专门负责每天割草、投喂辅料、巡查鱼塘健康状况、记录水质变化,虽然每个月多支出几千块工资,但鱼的品质提升了,肉质更好了,哪怕价格只比普通市场价每斤高出一两块钱,以您几十亩的产量算下来,这笔账是不是就划得来了?甚至可能比现在赚得还多。”

矮胖的王老五忍不住插嘴:“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这高品质的鱼,销路去哪找啊?我们可没江晚你那么大的门路。”

江晚笑了笑:“销路可以一步步开拓,一开始不一定非要像我一样直接对接大公司,可以先从本地的餐厅、生鲜超市做起,让他们试销,只要品质稳定过硬,口碑慢慢就打出去了,现在城里人越来越讲究吃的东西好不好,是不是生态健康,这就是机会。”

她看向众人,语气诚恳:“咱们搞农业养殖的,最容易犯的一个大忌,就是只盯着眼前那点成本,舍不得投入去提升根本——也就是产品的品质,总觉得‘食物嘛,能吃就行’,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大家要吃得更好、更健康,你把食物的‘根本’——品质做好了,它自己就会说话,就会吸引来愿意为好品质付费的顾客,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她最后总结道:“所以,我的建议是,各位老师傅可以回去好好算笔账,根据你们鱼塘的实际情况,看看增加适量的人力投入,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提升鱼品之后,带来的溢价能不能覆盖甚至超过增加的成本,如果觉得可行,不妨先划出一小片区域做个试验,成功了再推广,这样既稳妥,又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那几个原本还有些抵触的养殖户,眼神都亮了起来,开始互相讨论起来。

“江晚这话在理啊!老是嫌赚得少,又舍不得投入,那不就是死循环吗?”

“对啊,请两个人专门弄草料、看塘子,好像也不是不行……”

“可以先拿十亩塘试试水!看看效果!”

清水村村长见状,高兴地拍手:“这就对了嘛,出来学习就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