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神悟 (第5/7页)
无数经文和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
孔子云:“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强调平常心即道。这种“道”是不是实现丹心互化的大道呢?
孟子倡导的尽心知性则是一种反省内心的认识和修炼方法。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里的“天”与丹心互化有关系吗?
宋代有人曾经在修心工夫上提倡“神悟”,如王信伯就说:“到恍然神悟处,不是智力求底。”如此神悟,悟出的究竟是什么呢?
周敦颐则提出“主静”说,认为“无欲故静”,然而平静之下会有什么好处?
后来有些人把“静”引向“静坐”。陆九渊求门人专门打坐,通过较长时间的静坐达到心体“澄莹”地境界,获得一种神秘的心理体验和心灵飞跃。
杨慈湖也主张静坐得悟,他还把这种方式称为“反观”说“尝反观,觉天地万物通为一体。“”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无际而非量,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
至此,儒家已经十分接近悟道至高无上的大道了。看来要想找到将儒功转化为神丹的方法,只有通过静坐和神悟。
叶昊天试着按照陆九渊和杨慈湖的方法静坐反观——澄然清明,自心无体,洞然无际,非物非量,无天地之分,无内外之别,胸中充满浩然正气,以中庸之心看尽高明细微之处。
也不知坐了多久,忽然之间,他清楚地感到万灭王鼎中的监天尺正在“霍霍”地跳个不停。每跳一下,他的泥丸宫都跟着剧烈地震荡一下,体积则比先前扩大一分,连震千次之后,他的泥丸宫已经扩大了十余倍,丹室中储存的神丹也骤然增加了数十倍,与此同时,还有一件更加奇特的事情出现了,在他扩大的泥丸宫内,神丹榜和佛心榜的旁边,忽然增加了一个新的神榜——儒功榜!
他的儒功值开始时高达两千三百万。等到泥丸宫扩大十余倍之后,儒功值变得只有五百万,相应的,神丹数却增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