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无壳法术子弹威力测试 (第2/4页)
在枪械发展的早期——前装滑膛枪流行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了提高射速、简化装弹,就有人人将发射药和底火,一同装入纸壳中。发射时,纸壳与发射药一起燃烧,不需要抛壳,算是无壳子弹的雏形。
后来枪械继续发展,因为可靠性能等原因,有壳弹药慢慢取代了无壳弹药。不过二战之后,美国、德国等众多国家,都对无壳子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
这是因为,无壳子弹和有壳子弹相比,有着很多无法取代的优点。
二战后研制的无壳子弹,不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纸壳弹,而是在发射药中掺入一定比例的可燃无残留胶粘剂,先制成完整的、有一定强度的药柱。然后,在药柱末端,固定上弹头,在另一道固定好底火,最终制作完成。
这样最大优点就是体积小,重量轻,能减少一半以上。同时因为体积小、重量轻,无需抛壳等原因,在射击系统中,射速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后坐力则大幅下降。
拿比较有影响力的德国公司研制的11型无壳弹步枪来说,持续射击的射速能到达600发分。而如果是三发极速点射的话,短时射速更是能高达2200发分,也就是说在0.08秒的时间内,三发子弹就可以依次出膛。因为后坐力极小,这三发子弹的弹着点非常集中,精度极高,远远超过普通步枪发射有壳子弹。
当然,有壳子弹也有很多缺点,不然流行的就不会是有壳子弹了。
首先就是保存、运输方面比较危险,毕竟是药柱构造,不像金属的弹壳一样坚固,受到碰撞,很容易破裂、爆炸。
而一旦爆炸,周围都是裸露的药柱,后果无法想象。
另外,就是发射药自燃的问题。
一般来说,有壳子弹在抛壳时,能够把子弹激发后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带走,降低枪膛温度。无壳子弹不用抛壳,自然没有这种作用,连续射击的话,会让枪膛持续升温,最后变得非常炙热。
无壳子弹又没有弹壳的保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