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第140章 找到高温超导材料 (第2/8页)
震动,外围的电子云也在不断的组合变化。
随着液氦对水银起作用,这些巨大的球体震动的幅度在逐渐的降低,外部的电子云团的变化速度也开始降下来,电阻仪上的电阻值则只有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在变,说明一般的降温并不改变电阻。
随着温度逐渐降低到4.2K附近时,王建昆发现这些巨球几乎不震动了,但是外部的电子云还是在缓慢的变化,而电阻值也还是跟之前的一样没什么变动。
当温度到达4.2K那一刻,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外部的电子云形成了一条比较稳固的通道,而内部的原子核也改变了微小的位置,恰好形成了一个个连续且稳固的晶格。
王建昆在脑海中把此刻的水银原子仔仔细细的观察,脑海中的水银巨球上下左右的变化位置,经过多角度分析,这些原子核确实是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晶格结构,从而将外部的电子也束缚成了一个连续的电子带。
这种结构使得当两边有电势差时,可以让外部电子通过的阻力降为零。
水银这种单质金属检测完了后,他将锌,铝,铅,钨等几种资料上有提及的金属也进行了超导测试。
在他的超能力观察下,发现当温度到达这些物质的超导临界温度时,原子核确实会发生微小的位置变动,从而形成一个比较规则的带正电的晶格,从而将外层电子也束缚成一个电子带。
这个现象如果不是用超能力观察,现有的科学仪器是发现不了的。
王建昆思考一番后,得出了自己对超导形成原因的一番理解。
所有的原子虽然都成电中性,因为内部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会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负电中和。
可是这种电中和现象是宏观上的,在微观上是不一样的。
因为其内部的原子核和外部的电子是一直在运动的,这就导致在极微小的时间段内,原子核要么呈正电,要么呈负电。
只是一般的仪器检测不了原子的带电性,毕竟时间间隔是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