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第138章 超导初研,与学校合作办培训班 (第1/9页)

第138章 超导初研,与学校合作办培训班

回到县城的地下基地,王建昆就开始了超导材料的研究工作。

从之前收集到的资料中,王建昆对超导的发展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对超导的一些应用畅想也很感兴趣。

超导现象最开始是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莫林*昂纳斯在1911年发现的。

他在研究水银的低温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时发现水银的电阻在温度降低到4.2K时突然降到了零。

于是他把这种电阻突然消失的状态称之为超导态。

此后,他又发现了许多其他金属也具有超导现象,他把这种能随温度降低进而进入超导态的材料叫做超导材料,也叫做超导体。

从此之后,超导态及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入了全球科学界的视线。

不过这种现象虽然发现得很早,但是解释这种现象的可靠理论却提出的很晚。

直到1950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巴丁、库柏和斯里弗提出的超导电量子理论才真正成功解释了超导现象。

他们认为在超导态金属中,电子以晶格波为媒介相互吸引而形成电子对,无数的电子对相互重叠又常常互换搭配对象形成一个整体,电子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流动产生了超导电流。

按照王建昆的理解,那就是某些物质中的原子外部的自由电子原本的排列是松散不成规律的。

导电率高,电阻低的材料是因为其中的自由电子排列成了比较连续的电子阵列。

而能发生超导,是因为温度的改变使得原子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动,从而带动外部的自由电子也发生了移动。

这些电子这么一移动,就恰好形成了一个非常连续的电子阵列,这种连续的电子阵列对电流的传导超强,使得材料的电阻在检测时几乎为零。

这个理论虽然解释了超导现象,但是并没有起到指导人们快速寻找到高温超导材料的作用。

现在全世界科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