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一窑成功出砖 (第1/7页)
路上王建昆只看到几个特别老的老人和几个小屁孩,想来那些人现在都是去窑厂干活了。
来到窑厂,只见至少有200多人在这,其中孩子都有30多个。
人数最多的就是和泥和做砖坯的,小孩子几乎都是在和泥吧。
砍柴和挑泥的也各有30多人,看着井井有条的。
看来父亲还是挺有管理能力的,这么多人忙而不乱,自己要向他学习。
此时父亲和爷爷还有几个队干部在窑口讨论什么,看到王建昆来了,连忙把他喊过去。
原来他们是在讨论怎么把砖坯入窑摆放,因为王建昆设计的这个窑跟以前的小土窑和凤山那个蒙古包窑是不一样的。
现在这个窑像一个长长的馒头型,两端开出入口,两边竖着各两个很高的烟囱。
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那就是一次性烧的量大,第二个是烧的快,柴火利用率高。
因为是半卧着的长条,空间利用率大,一次性可以烧1万5千块砖或者5万块瓦。
中间设计了几条火道和烟道,所以烧起来柴火利用率高,这些都是经过智子模拟计算的,想必不会有太大偏差。
王建昆来到窑口处,跟爷爷,父亲还有队干部们打了招呼,说道:“第一窑我来指导下怎么摆放砖坯和柴火吧,麻烦找几个头脑灵活的来学着摆放,以后就按今天的标准来吧。”
于是父亲就去做砖坯和收拾柴火的地方叫了几个年轻的过来。
跟他们讲今天要跟着王建昆学码砖坯和柴火,学得好的以后就专门做这个事情。
几个人听后都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工分有保障了,不会做一阵歇一阵。
王建昆来到几人面前,把摆放图纸拿出来,讲解了下窑内各部位是起什么作用的,应该分别摆放什么等。
待几个人都听明白后,就开始指挥他们把砖坯一块块摆进去,摆完一段砖坯就换成放柴火。
就这样一段段的码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