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航天大发展的几大前置条件 (第3/7页)
航号”的发动机寿命还是太短了,执行3次任务后就只能报废或者让王建昆用超能力进行修复。
这就导致今后不能大规模的应用,对全球的航天科技发展也没有特别大的助力。
可能还会因此暴露自己的超能力。
所以综合考虑后,王建昆还是决定要发展常规的化学燃料火箭,同时也进行一些核火箭的研究工作。
要发展大型化学火箭,需要发展的前置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可不少。
制造火箭需要先进的材料技术,为了减重同时保持一定的强度,必须拥有轻质高强度材料。
如铝合金用于箭体结构,可减轻火箭重量;钛合金用于耐高温耐腐蚀部件;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整流罩等,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降低重量。
还要掌握材料的改性、强化等技术,提升材料性能以满足火箭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以上这些材料技术如果是从头研发,那耗费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
不过王建昆在之前就到美国和苏联两国的发射场和一些制造厂,获得了相应的生产技术。
这些技术为他设计制造“启航号”时奠定了基础。
并且在那之后,他还制造了一大批航天新人类和选拔了一批航天材料研究人才,对那些从美苏两大国获取的技术进行复现。
在统一全缅后,还在三年规划中部署了大批量生产这些材料的系列工厂。
目前这些工厂已陆续建设完成,在进行一些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之后将开始小批量的试生产。
比如铝合金制造厂,目前是进度最快的一个工厂。
在王建昆超能力的加速辅助下,已经攻克了高强度铝合金的制造工艺。
目前已经生产了上万吨的铝合金,一部分已经被送到高速列车制造厂,用于高铁列车的车厢生产。
这种用航天铝合金生产的高铁车厢,重量已经极致降低,并且强度不比高强度的钢铁材料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