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托塔天王李靖? (第3/5页)

随着华佗这一批先民到来,姬乐所能召唤的人物范围又扩张一部分。可以召唤汉末,尤其是三国时期的不少人物。

但这完全不够!

东汉至现代这两千年,姬乐也想要召唤。因此,他进行了两手准备。

一方面,以国灵名义建造“文庙”“武庙”,以文宣王和武成王为主祭,将历朝名臣大儒以及武将英杰列入双庙作为供奉。

另一方面,姬乐和史皇利用十年时间,将故土故事演绎出来,当做传记供大地诸国阅读。

什么《封神演义》《隋唐演义》……随着这些的流传,国民们对故土后来发生的王朝更替,有了一个清楚的认知。

他们知道汉朝之后是两晋隋唐宋。而有这个概念后,姬乐的薪火便可通过国民认知进行降灵。

当然,国民们所知道的“卫国公李靖”,并不是历史上那位,而是姬乐中的人物。

在演义中,李靖乃天界大神转世,生来携带一座降妖镇魔的七宝玲珑黄金塔。

同时在武庙中,李靖也是少有的列座配祀之人。

凭借夏国国民以及大地诸国的其他读者对这两方面的认知,姬乐利用念力顺利帮李靖塑造神性,降灵于夏国。

在国民来说,李靖既是武庙中尊奉的卫国公,也是一位故土天神的转世身。

也正是李靖的召唤,让姬乐和仓颉真正确认薪火降灵的本质。

降灵的本质并非召唤,而是造神!

人道诸神从信仰而来,通过无数年的香火祭祀而登临神位。

姬乐降灵所需要的国民认知,其本身就是一种念力,是一种精神信仰。虽然比纯粹的香火愿力要弱,但配合半神级别的精魄以及其他媒介,便足以塑造一尊信仰灵。

没错,华夏英杰们就是信仰神明的前身,属于胚胎阶段。

最初,史皇氏以半神之姿降临,是因为吸收国民百年来的香火祭祀,一举完成神明蜕变。

但妇好、蒙恬等人在先民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